如何做好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?如何在乡村发展建设的同时保留传统韵味?请看富阳区东梓关村的做法~
“真的是太漂亮了,在这里生活的人太幸福了,就像生活在水墨画里一样。”来到富阳区东梓关村参观的人不禁都会发出如此感慨。东梓关村杭派民居粉墙黛瓦,既保留了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,又体现了现代乡村的美感和创意,成为了“网红民居”,被网友们争相发布、转载,一时间东梓关村成为乡村旅游“打卡”必到之处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,因村制宜、精准施策,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。东梓关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,实现新村、老村有机融合,充分展示“富春山居图”实景地当下风采,让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埠名村重焕光彩。
如何保存传统村落肌理?
长远规划,延续诗意江南梦。东梓关村通过“走出去”和“请进来”的办法科学开展规划工作。“走出去”就是多看、多学、多问、多取经;“请进来”则指请专业团队进驻村庄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。通过编制《东梓关村历史古建筑保护总体规划》并始终坚持对保护对象及一切建设行为的控制要求,传统村落内的明清古建筑才得以延续。
建筑保护,遗留风貌古老味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,对许家大院、长塘老街、安雅堂、越石庙、老邮电所等濒危古建筑进行修缮。经过多年努力,多处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修复,一批濒临消失的记忆符号得到挽救,一批尘封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。
文化挖掘,传承非遗好文脉。以郁达夫小说《东梓关》为主线,将文中提到的春和堂、骨伤科医院旧址等现存历史建筑串珠成链,并对关隘、商埠、宗族、名医等元素加以提炼,做深做透历史名人文章,串“活”了有底子、有内涵的乡村文化,使文化底蕴进一步得到巩固与传承。
如何塑造乡村风貌?
立足江南水乡地域特色。东梓关村整个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带状分布,早在明清时期,便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,文脉悠远、底蕴深厚。设计师便借鉴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民居意象,根植于传统文化,结合自然山水更具魅力的写意表达,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,结合巧妙的单元组合,体现江南民居的传统神韵和气质。
传承保留传统建筑元素。回迁房部分墙体用最传统的毛石作为材料,以当地乡土材料呈现地域属性特征。通过不同的绿化风格使回迁房聚落化,增强建筑的节奏感和层次感,形成丰富的街巷空间。白色高墙、小青瓦、人字线等江南意象的充分运用,使回迁房既符合当代特征,又具有记忆传承,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情、文化味。
统一设计规范建设。落实安置区块后,由村集体委托专业建筑设计院进行布局和房屋设计,确保回迁房风格一致,与古建筑群和谐相融。采用统一建设、统一管理的手段,从严加强建房监管。村民从房屋建设的实施者转变为监督者,通过基层协商民主机制,一户一票公开推选产生基层协商民主9人工作小组,全程参与方案设计、材料购买、主体搭建、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。
如何实现传统与产业相宜?
培育文化产业。有针对性地引进老鹰画室、黄公望高级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培训机构,利用村内古建筑群落提供专业写生基地和艺创场地。吸引多家省内知名设计院入驻并设立工作室,策划举办艺术营造节、设计竞赛、设计论坛等活动。
点亮农旅产业。以杭派民居为基础,吸引民营资本投入,村里积极洽谈文旅公司,推动民宿产业发展。举办江鲜大会,通过捕捞体验、江鲜第一锅等活动,吸引各地游客。截至目前,全村共发展带动民宿28家、江鲜馆11家、传统小吃摊位20余个。
发展医养产业。挖掘利用中医正骨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骨伤康养医院为核心,延伸打造医养文化展示、医养馆、医养产品、医养民宿等医养产业链条,引导游客在东梓关安居休养,学习康养知识,拓展医养产品销售模式,最大程度用好非遗资源。
通过打响“游古村、住民宿、行江堤、赏江景、品江鲜”的特色乡村游品牌,东梓关村2022年累计游客人数12万余人次,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,实现村民的家门口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